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high speed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bout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resulting ina large number of pollution gases, which have caused great impact on humanhealth problems. The air contains a lot of PM2.5. There will be a lot of toxicgases when decorating, such as toluene, methane, CO2 and so on. The maincontradiction of our society has changed, and people's demand for air qualityis higher and higher. In order to better detect the air quality in real timeand feedback the air quality information to people, people can take effective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Because the air quality testing instrumentin the market is more expensive and some functions are not very perfect, thispaper studies the remote air quality detection device with the air qualityinspe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remote air quality detectiondevice studied and designed in this paper uses STM32F103 microprocessor as theembedded hardware development platform to detect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in the air, PM2.5, methane, CO2 and other gases, and transmit the real-timedata to people. Through ZieBee technology, we transmit data to mobile devicessuch as mobile phones. When the air quality reaches the warning line, the alarmsystem is triggered. The system has high reliability, low cost andconvenient and quick detection.
點擊下面一行黑體字可以輸入節號及相應的標題:
節的標題為第二級標題,中文字體為黑體,西文為Times New Roman, 四號字,兩端對齊,懸掛縮進0.97厘米。行距為1.5倍。段前和段后的間距均為0.5行。
小節的標題為第二級標題,小節以后的標題分別是第三級、第四級等,中文字體為黑體,西文字體為Times New Roman, 字號為小四號字,兩端對齊,懸掛縮進0.94厘米,行距為1.5倍。段前和段后的間距均為0.5行。
正文用小四號,中文采用宋體,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 行間距為1.5倍行距。首行縮進2個小四號漢字,或0.84厘米,所使用的括號為半角西文括號。
在進行論文撰寫過程中,可根據論文的篇幅,復制以上內容作為模板,并根據自己的論文內容做適當增減。
(二) 關于文章的注釋
注釋一律采用頁末注(腳注),而不是隨文注和篇末注。可參照《中國社會科學編排規范》中的注釋格式要求。注釋內容當頁完成,中文用小五號宋體,英文用小五號Times New Roman字體。注釋序號用①②③與注釋文字之間空一格。在同一頁中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注釋時,按注釋在正文中的先后順序編號,并標注在正文右上角,如×××①。每一頁獨立編號。
(三)、畢業論文(設計)正文數字標題書寫順序
畢業論文(設計)正文數字標題書寫順序依次為:一、(一)1. (1) ①;第一級標題用小三號黑體字,第二級標題用四號黑體字,第三級及以下標題用小四號黑體字。
(四)、論文中的公式
a. 公式應另起一行寫在稿紙中央。一行寫不完的長公式,最好在等號處轉行,如做不到這一點,可在數學符號(如“﹢”、“﹣”號)處轉行。
b. 公式的編號用圓括號括起,放在公式右邊行末,在公式和編號之間不加虛線。公式可按全文統編序號,也可按章獨立序號,如 (49) 或 (4.11),采用哪一種序號應和圖序、表序編法一致。不應出現某章里的公式編序號,有的則不編序號。子公式可不編序號,需要引用時可加編a、b、c……重復引用的公式不得另編新序號。公式序號必須連續,不得重復或跳缺。
c. 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時,寫成“由式(16.20)”。
(五)、論文中的表格
a. 表格必須與論文敘述有直接聯系,不得出現與論文敘述脫節的表格。表格中的內容在技術上不得與正文矛盾。
b. 每個表格都應有表題和序號。表題應寫在表格上方正中,序號寫在左方,不加標點,空一格接寫標題,表題末尾不加標點。
c. 全文的表格可以統一編序,也可以逐章單獨編序。采用哪一種方式和插圖、公式的編序方式統一。表序必須連續,不得跳缺。正文中引用時,“表”字在前,序號在后,如寫“表2”。
d. 表格允許下頁接寫,接寫時表題省略,表頭應重復書寫,并在右上方寫“續表××”。多項大表可以分割成塊,多頁書寫,接口處必須注明“接下頁”、“接上頁”、“接第×頁”字樣。
e. 表格采用“三線表”形式,應位于正文首次出現處的段落下方,不應置前和過分置后。
三線表要求中間的表格內容不加邊框。
例:
表3.1直接和間接方式的比較
間接方式
直接方式
網絡效率
低
高
呼叫建立
遲延
無
無
呼叫處理
遲延
輕
輕
網絡復雜性
簡單
復雜
(六)、論文中的圖和結構式等
a. 畢業論文(設計)的插圖必須精心制作,線條要勻潔美觀。結構式、數據圖應采用矢量圖(可直接以對象粘貼,或存為WMF,EMF格式的圖片插入)。使用位圖時要保證打印的分辨率,在Word中,位圖縮放比例應小于50%(如使用Office2010, 為保證位圖打印質量,請在文件-選項-高級-圖像大小和質量中選擇“不壓縮文件中的圖像”),圖片縱橫比例不得改變。插圖應與正文呼應,不得與正文無關或與正文脫節;正文中要求對插圖進行解釋說明。
b. 圖的內容安排要適當,不要過于密實,同行相同類型的圖大小應盡量保持一致。
c. 每幅插圖應有題目和序號,全文的插圖可以統一編序,也可以逐章單獨編序,如:圖45或圖6.8;采取哪一種方式應和表格、公式的編序方式統一。圖序必須連續,不重復,不跳缺。
d. 由若干分圖組成的插圖,分圖用a、b、c……標序。分圖的圖名以及圖中各種代號的意義,以圖注形式寫在圖題下方,先寫分圖名,另起行后寫代號的意義。
例:
圖2.2 紋理塊的邊界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應根據各學科正式發表學術論文的規范要求書寫,并按在論文中引用的順序進行排列。每篇文獻最多列出3位作者,超出3位時,中文寫“等”,英文寫“et al”(斜體)。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在后,歐美人的名字可以用縮寫字母,且縮寫名后省略縮寫點“.” 。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一律放在正文后。
《中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編排規范》中集中主要的參考文獻著錄表的格式為:
連續出版物:作者.問題.刊名,年,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專(譯)著:作者.書名(譯音).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論文集:作者.文題.見(In):編者,編(eds)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學位論文:作者.文題:[博士或碩士學位論文] .授予單位,授予年
專利:申請者.專利名.國家.專利文獻種類.專利號,授權日期
技術標準:發布單位.技術標準代號.技術標準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文獻資料格式為:
圖書:著者,書名,出版者,出版時間,版次,頁次。
期刊:作者,篇名,期刊名稱,期號。
報紙:作者,篇名,報紙名稱,日期,版次
文獻中序號用中擴號,與文字之間空兩格。如果需要兩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序號的后邊,與第一行文字對齊。中文用五號宋體,外文用五號Times New Roman字體。
舉例如下:
參考文獻(黑體,四號,頂格)
[1] 龐青山.論大學學科組織及其特色.高等理科教育,2005,63 (5):1~3.
Koh Y W, Lai C S, Loh K, et al.Growth of bismuthsulfide mamowire using bismuth trisxanthate single sourceprecursors.Chem Master, 2003, 15(24): 4544~4554.
[2] 李明.物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58~62.
[3] DupontB.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with anunrelated MLC compatible donor.
In: White H J, Smith R, des. Proceedings of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Hematology. Houston: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1974. 44~46.
[4] 胡 剛.蛋白質深度分析以及基因的進化模型:[博士學位論文].天津:南開大學,2005.
[5] 姚光起.一種氧氣鎬材料的制備方法.中國專利.ZL891056088,1980-07-03.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技術監督局.GB3100-310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北京:中國標注出版社,199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