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zari,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EPFL)的物理學家,解釋道,他現在的手機僅用 40 秒就可以執行一個超級計算機需花費數小時的量子力學運算 —— 這個傲人成果不僅展現了過去幾十年運算方式的進步,也證實了這些運算方式有望改變未來材料科學研究方式。
21世紀初,Ceder 想到了這種高通量、數據驅動的材料發現研究方法,那時 ,Ceder 還在 MIT 學習并從幾近完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中受到啟發。「就這個計劃本身來說,人類基因組并不是新治療方案的秘方,」他說,「但是,它為醫學研究提供了客觀數量的基礎、定量信息,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材料科學家可以從基因學家那里學到什么嗎?他不禁好奇。他們能不能辨認一種「材料基因組」(materials genome)——如 Ceder 所說的 ——編碼各種化合物的性質,就像生物信息被編碼進 DNA 堿基對一樣?
「那篇論文介紹了有關材料性質的公共數據庫的想法,以及運用數據挖掘來填補缺失部分的想法,」Stefano Curtarolo 說。他在同一年離開了 Ceder 團隊并在杜克大學創建了自己的實驗室。這個想法孕育了另外兩個獨立的項目。 2006 年, Ceder 在 MIT 開始了材料基因組項目(Materials Genome Project),通過運用改良版本的算法,預測電動汽車電池的鋰基材料。截止 2010 年,這個項目已經包含了大約兩萬種預測到的化合物。「我們從已知的材料入手,修改它們的晶體結構 ——也就是先改變其中一個元素,再計算會發生什么,」 Kristin Persson,一位 Ceder 團隊的前成員,說道。她在 2008 年加入位于加州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后,繼續與這個項目進行合作。
與其同時,Curtarolo 在杜克大學創辦了材料基因組中心(Center for Materials Genomics),研究方向主要是金屬合金。他與來自猶他州普若佛市的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和以色列的內蓋夫核研究中心(Negev Nuclear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人員們組建團隊,逐漸將 2003 算法數據庫擴展為 AFLOW,這個系統可以以已知的晶體結構為基礎,完成計算任務,自動預測新的晶體結構。
原團隊以外的研究者們也開始對這個高通量計算方式表示興趣。其中之一便是化學工程師 Jens N?rskov。在位于靈比的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時,他因為要研究將水分解成氫和氧的催化劑而開始接觸這個算法,后來以加州斯坦佛大學 SUNCAT 催化劑計算研究中心(SUNCAT Center)總監的身份拓展了這個研究。另一位便是參與開發 Quantum Espresso 軟件的 Marzari。2009年,Quantum Espresso 軟件開始用于量子力學運算。這個算法便是文章開始時在他的手機視頻上滾動的代碼。
材料基因組學
盡管如此,直到 2011 年六月,當白宮宣布百萬美金的材料基因組倡議(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MGI)時,計算材料科學才逐漸成為主流。「當白宮的人們開始熟悉 Ceder 的研究時,他們十分得激動,」James Warren,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材料科學家、同時也是材料基因組倡議的執行秘書,說道。「在這之前,人們就有了一個大概意識,計算機模擬已經到達了可以對創新和制造帶來真實影響的程度,」他說——更別提「基因組」大名,這讓人聯想到某種宏大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