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現實中按鍵按下時候的電平變化有一個從不穩定狀態到穩定的狀態變化。 實際中,由于按鍵的彈片接觸的時候,并不是一接觸就緊緊的閉合,它還存在一定的抖動,盡管這個時間非常的短暫,但是對于我們執行時間以us為計算單位的微控制器來說,它太漫長了。因而,實際的波形圖應該如下面這幅示意圖一樣。 這樣便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假設我們的系統有這樣功能需求:在檢測到按鍵按下的時候,將某個I/O的狀態取反。由于這種抖動的存在,使得我們的微控制器誤以為是多次按鍵的按下,從而將某個I/O的狀態不斷取反,這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效果,假如該I/O控制著系統中某個重要的執行的部件,那結果更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于是乎有人便提出了軟件消除抖動的思想,道理很簡單:抖動的時間長度是一定的,只要我們避開這段抖動時期,檢測穩定的時候的電平不久可以了嗎?聽起來確實不錯,而且實際應用起來效果也還可以。于是,各種各樣的書籍中,在提到按鍵檢測的時候,總也不忘說道軟件消抖。就像下面的偽代碼所描述的一樣。(假設按鍵按下時候,低電平有效) If(0 == io_KeyEnter) //如果有鍵按下了 { Delayms(20) ; //先延時20ms避開抖動時期 If(0 == io_KeyEnter) //然后再檢測,如果還是檢測到有鍵按下 { return KeyValue ; //是真的按下了,返回鍵值 } else { return KEY_NULL //是抖動,返回空的鍵值 } while(0 == io_KeyEnter) ; //等待按鍵釋放 } 乍看上去,確實挺不錯,實際中呢?在實際的系統中,一般是不允許這么樣做的。為什么呢?首先,這里的Delayms(20) , 讓微控制器在這里白白等待了20 ms 的時間,啥也沒干,考慮我在《學會釋放CPU》一章中所提及的幾點,這是不可取的。其次while(0 == io_KeyEnter) 所以合理的分配好微控制的處理時間,是編寫按鍵程序的基礎。J;更是程序設計中的大忌(極少的特殊情況例外)。任何非極端情況下,都不要使用這樣語句來堵塞微控制器的執行進程。原本是等待按鍵釋放,結果CPU就一直死死的盯住該按鍵,其它事情都不管了,那其它事情不干了嗎?你同意別人可不會同意 ◎消除抖動有必要嗎? 的確,軟件上的消抖確實可以保證按鍵的有效檢測。但是,這種消抖確實有必要嗎?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抖動是按鍵按下的過程中產生的,如果按鍵沒有按下,抖動會產生嗎?如果沒有按鍵按下,抖動也會在I/O上出現,我會立刻把這個微控制器錘了,永遠不用這樣一款微控制器。所以抖動的出現即意味著按鍵已經按下,盡管這個電平還沒有穩定。所以只要我們檢測到按鍵按下,即可以返回鍵值,問題的關鍵是,在你執行完其它任務的時候,再次執行我們的按鍵任務的時候,抖動過程還沒有結束,這樣便有可能造成重復檢測。所以,如何在返回鍵值后,避免重復檢測,或者在按鍵一按下就執行功能函數,當功能函數的執行時間小于抖動時間時候,如何避免再次執行功能函數,就成為我們要考慮的問題了。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就留給大家去思考吧。所以消除抖動的目的是:防止按鍵一次按下,多次響應。 |
歡迎光臨 (http://www.zg4o1577.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