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實現手段一般也就是所謂的實現平臺、實現技術的統稱。
是一個系統產品走向市場的必要部分,
一個產品走向市場要走如下幾步
立項-》實現產品-》銷售-》客戶認可
實現手段主要在實現階段中使用,當然在其他階段也會評價,但是不成為主要因素。
一個成功的產品其在不同角色的人的眼中定義不一樣
在客戶眼中
交貨提供及時,系統好用,整體成本低,維護簡單,適應用性強,當然這個產品肯定會和競爭對手的相比較,客戶一般是不關心系統實現方法或者技術的。
在銷售眼中
系統有賣點,和競爭對比起來有優勢,售后麻煩小,合同期好執行。
在實現人眼中
學習成本低,維護成本低,復雜度比較低,系統實現的平臺可以很容易切換到其他產品中去(否則學習新的平臺,時間浪費厲害),實現的業務知識比較耐時間的磨損,可以到處使用,這樣的產品容易維護開發團隊的穩定
在競爭對手眼中
難以逾越,無論是質量還是性能還是成本之類
從上面的可見,特定實現技術在非創新型產品中,并非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其雖然處處存在,但并非主要矛盾
一個產品的快速和成功的實現,其主要依賴于以下兩個部分
1)產品的業務知識,所謂業務知識,是涉及產品的內核、工藝、流程、操作等知識,業務知識是無可替代
2)產品的實現手段,將業務知識在具體平臺上實現出來,具體實現手段是多樣化的,是可以被替代的
1是衡量產品好壞的主要指標,2是產品實現方式,2可以保證1的實現,但是2是可以有很多取代者的,只要能夠深刻理解業務,那么可以切換到不同的平臺(如果切換成本低),簡單實現之。客戶實際上并不真正關心實現。小聲說一下,除非是創新性產品,否則老板其實并不是真正關心實現技術的,因為實現技術并非產品成功核心,但是老板一般是重視業務知識人員的。
一個產品的成功體通過 快速成功實現、成功銷售、獲得客戶認可來體現。
怎么選擇實現技術或者平臺
實現技術或者平臺,基本來源于外購或者自主研發,外購主要是購買成熟的系統提供商的產品來開發,例如OMRON的PLC,自主研發主要是自己做單片機或者工控機開發
外購的特點
成熟實用、快速進入市場產生效益,可以完成80%以上產品實現
自主開發
開發周期長,未知因素多,但是可以覆蓋99%的產品實現,可以排除競爭對手,可以作為外購平臺的談判依據,可以保持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是在未規模化前,成本高周期長要考慮
技術手段或者平臺的選擇標準
根據產品特征,團隊能力,公司規模選擇,錯誤的選擇會導致團隊流失、產品實現失敗,選擇平臺要抓住主要矛盾,業務是核心還是技術是核心競爭力
開發人員的成長
因為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成為開發人員成長的關鍵
1)選擇簡單、可*的實現手段,對于工控來說有如下:單片機,PLC,PC機操作系上C語言開發
2)選擇實用的平臺架構:上下位,UCOS,FPGA,通訊
3)關注核心的實現業務知識,關注市場競爭對手
4)冷靜的剖析自己,認清自己的優缺點
開發人員的誤區
1)過分重視實現手段,不重視內核業務知識,例如,做單片機的,學很多種類單片機,但是不學習通訊協議,不了解數據結構,不了解實時系統知識,單片機可以換,但是內核業務知識不會過期,否則疲于奔命,浪費時間。
2)具體的實現手段沒有想象中的重要,任何實現手段是有替代品的,一個系統的定價是有其競爭者決定的,例如PLC的定價是1萬,那么你開發出相同功能的東西,定價最多也是1萬,除非是原創的,價格你自己定,但是很快也會產生競爭對手
3)開發人員自視過高,其實開發人員的價值也是*市場來體現的,*其競爭者的報價來決定,這就是冷冰冰的市場
順便吐槽一下對工控機和RTAI的開發
工控機主要是作為原型機,復雜耦合產品,檢測、工具類,作為運行系統不可*,包袱重,開發包袱也重。
RTAI或者RTX簡直就是那些大公司的陰謀,將本已經復雜無比的工控機開發加上實時內核,更搞亂了開發人員不堪的大腦,國內使用RTX或者RTAI的小公司,其前途都是堪憂,因為window或者linux本身就夠復雜,充滿BUG了,你還要在其上加上實時內核,耦合之復雜,BUG之頻繁,都會叫小公司喝一壺的了,小公司老老實實的走上下位機分布控制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