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動工作原理
剛接觸操作系統的時候覺得這個最神秘,到底里面做了什么,怎么就成了個操作系統,它到底有什么用,為什么要引進來著個東東。學了之后才知道,原來最根本的思想還是源于匯編里面的跳轉和壓棧,以調用一個函數為例,編譯后的匯編肯定是先通過 SP壓入當前代碼段地址然后就是保存一些寄存器的值放棧里面(51單片機好像不是這樣),然后執行程序,完了之后,出棧把寄存器恢復,最后把原來存的代碼段地址付給 PC 然后回到原來的程序,這是匯編執行函數的做法,而操作系統人為強行的模擬這樣操作,把代碼寫成不同代碼塊假定為 A、B,要相互之間執行似乎不受影響,是這么實現的,假設首先代碼在 A 中執行,代碼段一直往下指,如果我要執行 B,首先把 A 的代碼段壓入棧,所有的寄存器值存入 A 的棧,然后讓 SP 強行指到 B 的棧執行出棧操作,把寄存器恢復成 B 的,B 的代碼段地址放入 PC,這樣就 B 在執行,如果又要 A 接著上次執行,又強行把 B 的寄存器、當前代碼段地址壓入 B 的棧,然后 SP 強行指到 A 的棧恢復的時候恢復成 A 最近一次保存的東西(和函數調用不同每次切換棧里面的東西是隨機的),這樣,可以很自由的在 A、B 中切換,如果切換足夠快,A、B 看以來好像同時在執行,這就是并行,A、B 就是任務。如果這個切操作放到定時器函數中來做,就可以嚴格按照時間來切換,這就是操作系統雛形。另外,各個任務之間有存在一定的關系,有邏輯上的先后等,必須引進全局的結構體、變量來標記一些信息,全局的這些數據是不會被釋放的,所以所有的任務可以去通過讀、寫這些數據來實現各個程序塊交流信息,實現所謂的同步、 互斥。 這就是操作系統的原理, 而這些不同的通信方式按功能細分就成事件管理、內存管理啥玩意。有這些基本的管理就是一個只有內核操作系統了。配上文件系統、圖形界面這些個模塊功能就能做出想 Window 這樣的東東。只有引入操作系統才能更好的寫程序,才能讓性能發揮到極致。具體到 uCOSII 也是這樣: 首先是主函數, 然后是 OSInit(),這個函數就是對那些全局的數據結構初始化,建立希望的鏈表等數據結構,為后面全局變量通信做好準備,并且創建了 1-2個系統任務(空閑任務必須,統計任務可選),而所謂的創建任務 OSTaskCreate(另外在這個系統里還有個OSTaskCreateExt也是一種創建任務函數,只不過多了些檢測棧、清楚棧的功
能而已)就是把一個函數,的函數地址、自己的棧建立聯系、優先級啥弄好為任務切換做好準備。設置好定時切換的相關信息類似定時器,按照節拍在中斷中進行任務切換判斷、 發生切換, 這個時候還沒有開啟開關, 所以的任務創建完成后,啟動多任務函數 OSStart(),這個函數是讓 SP指到其中的一個站然后出棧就跳到一個任務函數里去了,接下來就是正常的任務運行了。
|
-
0.png
(45.47 KB, 下載次數: 180)
下載附件
2018-10-15 16:36 上傳
-
0.png
(81.3 KB, 下載次數: 175)
下載附件
2018-10-15 16:37 上傳
-
0.png
(146.19 KB, 下載次數: 161)
下載附件
2018-10-15 16:37 上傳
-
0.png
(76.17 KB, 下載次數: 172)
下載附件
2018-10-15 16:37 上傳
-
-
uCOSII源代碼剖析—終極篇.pdf
2018-10-15 15:55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黑幣 -5
214.4 KB, 下載次數: 113, 下載積分: 黑幣 -5
uCOSII源代碼剖析—終極篇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