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網文,大家談談看法
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接觸電子應當算是高中的時候。當時很喜歡學校圖書館里的一份雜志,雜志名字不記得了,只記得雜志里有兩頁是關于電子制作的,當時那兩頁一直是我的最愛。慢慢的積累了一些電子方面的知識,也逐漸有了自己要做一塊電路板的想法。
在有生之年很榮幸遇到一位貴人,一位年近70的老工程師生病竟然沒有20萬的積蓄治病。當時有一種很悲涼感覺--人在命運面前顯得那么渺小。
后來和那位老工程師接觸過幾次,很驚訝,他并沒有埋怨自己的不幸,而是急切的想把自己學到的一切教給別人,和那位老工程師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天,不過從他那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他是一個把自己對電子的癡迷進行到底的人,是一個真正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也是一個真正簡單快樂的人。
他告訴我要做一個合格的電子工程師,只停留在對電路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理解元件的制作工藝,不同廠商的同一型號元件甚至同一廠家不同批次之間的元件生產工藝之間微小的差異會導致元件之間的一些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對我們最終的產品性能影響很大。他還跟我強調高數和傅立葉變換的重要性。
在后來我接觸到的電子工程師中,很少有人能對時域和頻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也很少有硬件工程師會用一張導納圓圖來輔助電路設計。
這些真正精髓的跟理論貼近的東西被我們遺落著,而我們的工程師也許正樂津津的把大把的時間花在抄襲和反抄襲上,也許花半個小時去打磨掉芯片上的型號比花半個小時學習更容易讓人有快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