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函數(shù)flash讀取,type為0代表128字節(jié)儲存區(qū),為1代表64K存儲區(qū)(512字節(jié)/扇區(qū))
void InterFlashRead(unsigned short addr, unsigned char nLength, unsigned char* dat)
{
unsigned char i;
EA = 0;
PSCTL=0x04;
FLSCL = 0x00;
for(i=0; i
{
*(dat+i) = *(unsigned char code*)(addr+i);
}
PSCTL = 0;
EA = 1;
}
而想到的問題,其中的 *(dat+i)= *(unsigned char code *)(addr+i);是什么意思呢?
這里面定義的dat是char型指針,也就是說一個指針(地址)保存一個字節(jié)的數(shù)據(jù),然而addr這個地址是short型,addr是一個指針保存2個字節(jié)的數(shù)據(jù),所以要進行強制的類型轉換,(unsignedchar code *)這一部分就是強制轉換
這里要明確的是如果我們對一個整型強制轉換時可以用下列例子描述:
unsigned inta=0x1234;
b=(unsigned char)a;
那么b就等于0x34 (,[size=14.399999618530273px]int型數(shù)值賦給char型變量[size=14.399999618530273px]時,只保留其最低8位,高位部分舍棄)
[size=14.399999618530273px]
[size=14.545454025268555px]但是這個例子當中涉及到了指針的操作,首先把addr是一個地址值,相當于指針當中的&p的值比如是0x1111,那么(unsignedchar code*)(addr+i)這一步就是轉換成指向這個地址的指針,指針的值是0x1111,前面再加一個*號就表示取值,哈哈,就這么理解。
2、以前看到#define SREG (*(volatile unsigned char*)0x5F)這樣的定義,總是感覺很奇怪,不知道為什么,今天終于有了一點點心得,請大蝦們多多批磚~~~
嵌入式系統(tǒng)編程,要求程序員能夠利用C語言訪問固定的內存地址。既然是個地址,那么按照C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這個表示地址的量應該是指針類型。所以,知道要訪問的內存地址后,比如0x5F,
第一步是要把它強制轉換為指針類型
(unsigned char *)0x5F,AVR的SREG是八位寄存器,所以0x5F強制轉換為指向unsignedchar類型。
volatile(可變的)這個關鍵字說明這變量可能會被意想不到地改變,這樣編譯器就不會去假設這個變量的值了。這種“意想不到地改變”,不是由程序去改變,而是由硬件去改變——意想不到。
第二步,對指針變量解引用,就能操作指針所指向的地址的內容了
*(volatile unsigned char*)0x5F
第三步,小心地把#define宏中的參數(shù)用括號括起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所以#defineSREG (*(volatile unsigned char*)0x5F)
類似的,如果使用一個32位處理器,要對一個32位的內存地址進行訪問,可以這樣定義:
#define RAM_ADDR (*(volatile unsigned long *)0x0000555F)
然后就可以用C語言對這個內存地址進行讀寫操作了
讀:tmp = RAM_ADDR;
寫:RAM_ADDR = 0x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