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博客中交得的朋友接受專訪,深入理解嵌入式開發,很好的一篇訪談,招來的一片評論是,嵌入式不能學,掙錢要比從事互聯網的難,那是高富帥的事,接著而來的,會不會又是什么窮三代之類的,呈現出的似乎是,IT男女盡苦逼,做嵌入式的,是苦逼中的苦逼。這令我意外。進而我想到,真正讓人陷入苦逼境地的是什么?在這一些評論中,市場、工資、買房子、娶媳婦什么的都可以有,唯獨不見“我自己”。技術、市場會變,而到了大學階段的學習,以及在工作以后,從事的領域相對而言在一定時期內還是要固定一些的。有些人習慣于一窩蜂地哪好往哪鉆,在不斷的見異思遷中跳來跳去,指望找到好的方向。有些人就是一個掃帚星,去哪哪衰,明明看人干得很好,自己一去,卻不是這樣,本來看到的高薪到自己身上卻總不應驗。
也有的人,從事某一領域的工作,本來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一塊天地,自己卻始終就那個狀態。沒有想著在這個方向上做好,心里想的是,做得再好也掙不上大錢。以這樣的心態,工作很累,能夠做到很好,不是一件尋常的事。好了,你就老是待在入門級的那個水平,總是大家會干的你會干,遇到關鍵問題等人干,手里沒有絕活,指望誰能給你高薪?讓人陷入苦逼的,不是行業,不是市場,恰好就是自己。
在校學習的時候沒有專業興趣,工作了沒有工作興趣,實際上整個的是,沒有生活的興趣。本來興趣中最大的關鍵字就是“我自己”,而不少人的興趣是借助于別人的言論、自己之外的標準評判的。不將興趣回歸到自己身上,一生受制,一生被動,這是有可能的。生活,包括生活中的專業、工作,并不總是想什么就什么。興趣可以變,可以培養,這需要有投入和行動。然而,很多東西一旦選中,是無法再變的,這是事實。有些人在小的時候被寵著了,做好了面條卻要吃米飯,家人立馬去辦,騎著自行車玩看見滑板好,馬上就買,在隨時可以變化的想法中,大人給予了隨時可以滿足的待遇。而隨著長大,別的事情卻總不是這樣玩的,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生活。對于這種選好了,就有一段時間內不得改變的事情,要的就是一段堅持,讓自己的水平提高到在一個領域中擁有話語權的程度,隨之產生自己的興趣,這樣做了,工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本書《丑陋的》,歷數人的種種陋習。說說“不講是非,只講‘正路’”。而那條正路里面,滿是功利,不見追求,盡是外物,不見自己,如果能找到合適自己的領域,能在一個領域內長期堅持做出成績,得到應該有的回報,那真成怪事了。
先生沒有講人的另一個習性:只看結論的表述,不講其他因素。對在校學生而言,有些人痛恨“學霸”的虛偽。本來考前聽他大講沒有復習好、沒有把握,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也沒有復習好,要死一起死了,本來考完他也說沒有考好,也隨他所言接受自己的考得不好,悠哉了一個假期。然而開學后發現,他考了91,諸多不好,只因他的目標是95,而你只有55,你的目標是及格。有人喜歡低調,有人只是想讓你不要太緊張,而偏偏你卻中招。在坊間的諸多事中,作為成長了的個體,充分吸納百家之言是不可缺少的,但從百家言中看出哪些是適合自己的,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不知道那些大講“不能搞技術”的人有沒有找到不搞技術的別的路徑了沒有。從個人角度講,技術可以作為一種選擇,對很多人,技術可以是一條幾乎是最靠得住的道路。而就整個民族而言,實業興邦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問題,后來的學子要找到自己該站的立場。
|